首页/最新动态/ 公司动态

为HM们科普:RFID用于棉花收割和管理的现代方式

发布时间:2021-03-26   点击:   发布来源: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也是世界上最优质的棉花产区之一,棉花单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我国2020/2021年度棉花产量约595万吨,总需求量约780万吨,年度缺口约185万吨。其中,新疆棉产量占到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

棉花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锦葵科绵属植物,共有四个栽培种,分别是亚洲棉、草棉、海岛棉和陆地棉。

最早出现在新疆的种类是草棉,这种棉花有耐高温、干旱和盐碱的优良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新疆地区的气候。经考古学家考证,早在汉晋时期,新疆人就已经穿上了棉织品。

不过,由于草棉的植株矮小,开口也小,产量和品质并不高。因此,到了19世纪,陆地棉(细绒棉)和海岛棉(长绒棉)陆续进入新疆,并逐渐取缔了草棉。

如今,新疆长绒棉已经以优良品质享誉全球。

为了帮助棉农抵御风险,我国建立了棉花储备制度。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为了稳定国内棉花市场,国家出台了高于市场价收购储备棉政策,囤积大量棉花,帮助棉农度过难关。

引入高科技手段 促进棉花产业发展

放眼全球来看,棉花的种植和贸易历史由来已久。《棉花帝国》作者、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斯文·贝克特(Sven Beckert)贝克特指出,公元1000年到1900年之间,棉花产业是全球最重要的制造业。

在过去几个世纪,欧洲殖民者曾在美洲强占大片土地,劫掠黄金和白银。当钱财被劫掠一空后,又通过开辟种植园的方式继续榨取美洲的价值。

随着欧洲棉纺业的崛起,美洲种植园成为棉花的种植地,由于种植园需要大量人力运作,殖民者又将大量非洲人输送到美洲,形成了贩卖黑奴的机制。

客观来看,奴隶制在殖民地棉花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是因为棉花种植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工作。借助奴隶制的方式,殖民者在短时间内动员大量劳动力,且通过无止尽的剥削实现了产出最大化。

近年来,商品棉在市场上十分紧俏,国内棉花产业也获得了高速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生产中引入了大量机械化和物联网技术成为普遍现象。据了解,目前新疆棉花机械化作业程度已经很高,北疆地区的机械化采收率甚至超过九成,因此,BCI声明中所谓的“强迫劳动”早已不具备现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进行棉花的采集和管理,跟踪棉花收割和加工环节的RFID解决方案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以往棉花收割和运输过程中,常会使用条形码标签。由于这一过程是手工完成的,存在一些缺陷,包括读取缺漏和手写时出错等等。

引入RFID技术,机械收割完成后,会在棉卷上粘贴RFID标签,不论在田间、农场,还是加工中心,都可以使用读写器来读取标签信息,进而更好地管理。

此外,RFID在棉花后续的运输管理环节也能发挥很大作用,可以追踪棉花加工后每个包裹的实时位置信息,让仓储货运过程更加透明灵活。

早在2012年,全国棉花交易市场和航天信息签署了一份“RFID棉花仓储物流管理系统战略合作协议”。在棉花产业链中的轧花、仓储、运输、纺织等各个环节,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开发集棉包信息采集系统、棉花库存监管系统、棉花物流监管系统、棉花质量追溯系统等为一体的棉花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该平台不仅能提高棉花仓库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棉花物流的智能化监管水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棉花物流成本,提高棉花流通效率,进而促进整个棉花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东南亚等地纺织业的快速崛起,我国棉纺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力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提升棉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全产业链都要面对的一大难题。而棉花产业中机械化、以及物联网技术的积极应用,有力印证了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